close
內容來自hexun新聞
世界大報背後的老板們 傢族報業傳統正在衰落台南大內汽車貸款
房貸台南新化房貸陳光標這位以被人稱為“暴力慈善”作秀行為而出名的中國商人,本次在美國沒有任何收獲。陳光標的上一次作秀是公然展示自己擁有的財產—將其以人民幣實物的形式展現,被估計大概有16億。然而距離《紐約時報》的市值依然有較大差距—擁有該報紙的上市公司目前市值23億美元。陳光標宣稱一個香港商人願意出資6億美元,而隻要《紐約時報》肯賣,自己不惜傾傢蕩產。路透社表示,《紐約時報》的董事會成員拒絕見陳光標。這傢報紙的董事長小亞瑟·蘇茲貝格(Arthur Sulzberger Jr)近期稱不會賣掉《紐約時報》。而公司發言人也拒絕評論陳光標收購事宜。除瞭因為自己特殊的名片而造就話題外,陳光標似乎隻收獲瞭嘲笑,一些中國新聞人在和時代周報記者交流時甚至表示羞於再談這件事。然而陳光標的失敗主要是源於他非常缺乏專業的做法,而並非《紐約時報》本身絕對不可收購,背後控制報紙的蘇茲貝格傢族也是人,如果在包括經濟在內的多個元素契合的話,收購《紐約時報》並非天方夜譚。本身,世界主要紙媒均非國傢所有,其老板的更迭是西方報業史上的常事。亞馬遜集團老總貝索斯收購《華盛頓郵報》一事已經引起瞭許多關註。新媒體時代,紙媒前途不明,更換老板在未來可能會更加頻繁。東海岸的美國傢族報業傳統陳光標被《紐約時報》拒之門外,基本就意味著不可能完成收購。因為盡管紐約時報集團屬於在紐交所掛牌上市的紐約時報公司,然而其股權結構卻意味著即使陳光標有再多的錢,強行惡意收購也是不太可能的。這也是由於《紐約時報》背後的傢族控制歷史傳統。奧克斯·蘇茲貝格傢族已控制《紐約時報》逾百年。其創始人是美國記者、政治傢、曾任紐約州副州長的亨利·賈維斯·雷蒙德。1896年阿道夫·奧克斯借瞭75000美元收購瞭瀕於破產的《紐約時報》。奧克斯在接辦《紐約時報》時就確定瞭時報的新聞報道原則:“力求真實,無畏無懼,不偏不倚,並不分黨派、地域或任何特殊利益。”1935年奧克斯去世後,其女婿蘇茲貝格接過時報發行人的大印。他領導《紐約時報》度過瞭經濟大蕭條的危機和二戰的艱苦歲月。《紐約時報》的真正騰飛來自於第四代發行人,蘇茲貝格的獨子,阿瑟·奧茨·蘇茲貝格。他勵精圖治,引進先進技術,開拓多元化經營。他在任30年,《紐約時報》走出瞭瀕臨崩潰的困境,積累瞭雄厚的物質基礎,1963年到1991年間,報紙的收入從1億元增長至17億美元,這一過程中,《紐約時報》也完成瞭由傢族式經營向市場式經營的轉型。然而,正是由於蘇茲貝格傢族希望長久控制這傢報紙,在上市時就設計瞭雙重股票結構。甲類股票公開上市流通,而乙類股票則由上市前私募投資者的優先股和普通股轉化而來,幾乎不流通。每股擁有1票表決權,而所有原始股份為乙類股票,每股擁有10票表決權。一旦有乙類股發生外部轉讓,該股份將立即轉為同等數量的甲類股。由於甲類股無法轉化為乙類股,而乙類股則可以轉化為甲類股,導致既可以獲得融資,又避免權力外流。以《紐約時報》來說,由於董事會中70%的成員由乙類股產生,甲類股僅負責30%。盡管80年代之後其乙類股也可以流通交易,但控股蘇茲貝格傢族仍然規定瞭族人的優先購買權以及乙類股絕對的投票權優勢,以此避免瞭惡意收購的可能性。而改變這種雙層股權結構,則必須得到傢族信托公司董事會8人中6票以上的贊成,這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即使陳光標真的能傾傢蕩產或者說服其他人和自己一起發起惡意收購,買下23億美元的《紐約時報》甲類股票,雖然他能獲得99.4%的分紅,他也隻有30%的投票權。所以他依然不可能獲得《紐約時報》的所有權。提及美國的傢族報業,格雷厄姆傢族和《華盛頓郵報》也不得不說。1877年,斯蒂爾森·哈欽斯(Stilson Hutchins)創辦瞭《華盛頓郵報》讓該報成為華盛頓特區首傢每日出版的報紙。1933年,由於經營不善,《華盛頓郵報》幾乎倒閉、被拍賣,《華盛頓郵報》的買主尤金·邁耶及其女婿菲利普·格雷厄姆(Philip Graham)重新建立瞭該報的信譽和經濟狀態。1963年,菲利普在弗吉尼亞州一個農場吞槍自殺。隨後,控制權落入菲利普的遺孀凱瑟琳·格雷厄姆手中,在凱瑟琳掌權時期,她從《新聞周刊》請來佈萊德利擔任副主編,兩人合作無間,攜手把《華盛頓郵報》推向輝煌,該報通過報道“水門事件”贏得國際地位,在他的監督下,《華盛頓郵報》在全國和全世界開設辦公室,《華盛頓郵報》和《紐約時報》一起成為美國最有聲望的報紙。2008年,凱瑟琳·格雷厄姆的孫女凱瑟琳·韋茅斯被任命為《華盛頓郵報》的出版人和行政總裁,她也因此成為最新和最後一個傢族繼承人。2013年,由於新媒體的沖擊,《華盛頓郵報》的經營每況愈下。但是很多人認為,特殊傢族制股權結構還是能夠讓《華盛頓郵報》在面對收購時有一定主動權,最終貝索斯的收購有巨額的溢價成分—價值5000萬的《華盛頓郵報》被2.5億美元收購。這種傢族報業傳統,由於廣泛存在於東部的舊殖民地各州,所以也被稱為“美國東海岸的傢族報業傳統”。甚至一些西海岸的著名報紙也是如此,比如《洛杉磯時報》,其最初創辦人為托馬斯·加德和內森·科爾。1882年8月由哈裡森·格雷·奧迪斯接辦。1917年交由奧迪斯女婿哈裡·錢德雷接管。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傳統正在瓦解,在《華盛頓郵報》被貝索斯收購以後,《紐約時報》是目前美國剩下的唯一一個傢族大報。《紐約時報》會以什麼方式應對未來的新媒體沖擊尚不得而知,但肯定的是,其不會輕易地被來自中國的富豪所收購的。都是默多克的報紙當美國的傢族報業正在走向終點時,大型新聞傳媒集團被認為是應對這個時代媒體劇烈變化的最主要工具。龐大的傳媒集團對傳統老牌報紙發起一次又一次讓人無法拒絕的收購。最終導致瞭:在幾十年前,人們熱情地討論著格雷厄姆的《華盛頓郵報》與蘇茲貝格的《紐約時報》的美國報業德比,然而在現在,大傢隻能說,噢,都是默多克的報紙。鼎鼎大名的新聞大亨默多克因為手下一系列小報的醜聞而享有不好的聲名。但實際上許多擁有悠久歷史和極高歷史聲譽的紙媒都是這位澳大利亞大亨的旗下之物。默多克擁有的新聞集團曾經擁有英國的《泰晤士報》、《太陽報》和《世界新聞報》。其中《泰晤士報》是英國最老牌的主流媒體,一向被認為是國際報界保守和穩重的象征。而《世界新聞報》則在2011年因竊聽醜聞而被關閉。在美國新聞集團擁有道瓊斯公司,而該公司擁有《華爾街日報(博客,微博)》等美國報紙。另外新聞集團還擁有著名的出版社公司哈珀柯林斯出版社以及大名鼎鼎的福克斯娛樂集團,該公司擁有20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和美國主要電視網之一的福克斯廣播公司。雖然在2012年,默多克宣佈新聞集團將分拆成為兩傢公司,一傢面向媒體行業,而另一傢則面向出版行業。但新聞集團毫無疑問是一隻龐大的“利維坦”( 《聖經》中的海中巨獸)。在擁有金錢和老道收購經驗的默多克面前,傳統的由傢族控制的媒體抵抗力不足。以新聞集團收購道瓊斯公司為案例。原本這傢公司屬於班克羅夫特傢族,該傢族當時隻掌握瞭道瓊斯公司24.7%的股票, 但擁有64.2%的投票權。這讓默多克的收購成為拉鋸戰,最終同樣是內部瓦解,由班克羅夫特傢族控制的非流通股股東的最終贊成率為54%,導致默多克收購成功。雖然道瓊斯公司及下屬的《華爾街日報》等落入默多克之手有內部鬥爭的原因,但如果沒有新聞集團強大的經濟力量和社會影響力,單單憑借開出一張支票,是無法獲得這些。如果說默多克的新聞集團會讓人感到厭惡,那麼同樣是處於大型傳媒集團的旗下刊物,英國的兩傢老牌媒體《經濟學人》雜志和《金融時報》則以其一貫的嚴肅性和品位贏得全球讀者特別是知識分子和商界精英的青睞。創立於1888年的《金融時報》屬於著名的培生出版集團(Pearson plc)。培生集團是一傢全球化的媒體公司,於1844年創立於英國倫敦。它是全球最大的教育公司及書籍出版商,旗下除瞭《金融時報》和《經濟學人》外,還擁有知名的出版商標朗文出版社(Longman)等。另外,英國最大的考試及專業評核機構Edexcel也是培生的成員之一。《經濟學人》雜志是經濟學人集團的全資子公司,而經濟學人集團則是一傢私人企業,一半的股份由私人股東控股,另一半則由《金融時報》所有。紙媒隸屬於大型新聞傳媒或者出版集團的情況普遍見於歐洲大陸,那些歷史悠久的知名媒體大部分都需要背靠一棵大樹。在法國,最有名的報紙是《費加羅報》,其隸屬於沙克報業集團。該集團在法國和比利時共擁有超過70種法語媒體。其總部位於巴黎。在2004年,達索工業集團收購瞭《費加羅報》隸屬的沙克報業集團。這傢集團其實和報業本身無關。達索集團是世界主要軍用飛機制造商之一,具有獨立研制軍用和民用飛機的能力,達索飛機制造公司多年來主要以軍用飛機為經營重點,如協和式超音速客機。雖然看起來,噴氣式飛機和法國資產階級喜歡的報紙沒有什麼必然的聯系,但毫無疑問,擁有工業巨頭的支持,可以讓這傢報紙在當今年代保持自己的一定品格而不用過於屈從經營壓力。在德國,著名的《明鏡》周刊也被兩傢出版集團控股,其中古納雅爾出版集團擁有《明鏡》周刊的一小部分股份,而著名的出版商貝塔斯曼集團擁有該出版集團74.9%的股份。日本報業強人歷史的終結盡管美國和歐洲擁有強大的報業傳統,但是世界上發行量最高的兩份報紙卻都在人口隻有1億多的日本,這一方面不得不讓人對日本人的閱讀熱情感到欽佩,另一方面也在另一方面佐證瞭日本報業經營者的實力。和主要西方國傢一樣,日本的巨頭報業集團,在早期都屬於富裕的私人老板。世界上發型量最大報紙《讀賣新聞》曾經擁有一個超級有名的老板—正立松太郎。由於在其領導下《讀賣新聞》獲得瞭非常大的成就,正立松太郎被稱為“讀賣中興之祖”,新聞界的人一般稱其為大正力。除此之外,還在日本社會的其他方面具有極高的影響,被人稱為職業棒球之父、電視之父、核電之父等。正立松太郎早年畢業於東京大學法律系,後來加入內務省成為一位官僚,後來更成為警視廳的警務部長。後來辭官下海,買下瞭當時經營不善的《讀賣新聞》。對報紙進行改革,獲得瞭較大發展,由於他在財界和政界有廣泛的影響力,曾擔任過二戰期間的法西斯組織大政翼贊會的總務,後來導致他一度被指定為戰犯而且被逮捕,不過最終沒有被起訴。在戰後,他廣泛推動日本職業棒球運動的發展,其擁有的棒球隊—讀賣巨人隊也成為日本體育史上最顯赫的名字。正立松太郎死後,他的長子正力亨繼承瞭父親的龐大商業帝國。到瞭正力亨之後,技術型人才渡邊恒雄執掌瞭這傢媒體,開創瞭一個新的階段。現任《讀賣新聞》總裁和社長的渡邊恒雄是政治記者出身,在日本政壇擁有很大的影響力,被稱為“一代政治記者”、“終身主筆”。而且和《讀賣新聞》的傳統保守主義立場不同,具有文人氣質的渡邊恒雄反對日本政治人物參拜靖國神社,致力於揭露日本的戰爭歷史。作為日本當代頭號政治記者,渡邊與戰後歷屆首相及實力派政治傢均有過從,在政界人脈甚廣、影響力極大,經他介紹,做政治傢、甚至首相秘書官的人亦不在少數。在日本,和《讀賣新聞》形成競爭態勢的主要是《朝日新聞》。兩傢媒體不但具有日本發行量第一和第二的位置,而且在政治立場上也是經常針鋒相對。《讀賣新聞》和《朝日新聞》常常被視為日本輿論左右翼的代表。《朝日新聞》1879年創立於日本大阪,1881年,村山龍平和上野理一獲得這傢報紙的經營權。1933年,村山龍平死去,上野傢族的第二代傢長上野精一成為《朝日新聞》的社長。從此以後,村山傢族和上野傢族的成員經常交替或者一起執掌這傢日本報紙。但二戰後,由於盟國整肅日本的媒體,兩大傢族的成員一度辭職,但後來還是回到瞭《朝日新聞》的社長職位上,隻不過公司架構進行瞭改組,不再是一傢獨大,而變成瞭股份制。“《朝日新聞》是一傢股份公司,但沒有上市,也不接受政府的資產。在戰前,主要股份在"社主"村山和上野兩個傢族那裡。這些股票世世代代留給子孫。”日本資深媒體人野島介紹。目前村山傢族和上野傢族大概保持瞭《朝日新聞》股票數量的約四成,所以嚴格意義上,他們僅僅是《朝日新聞》的主要股東而已。對於中國企業傢有沒有可能收購《朝日新聞》等日本主要媒體,日本資深媒體人大熊告訴時代周報記者:“首先要說包括《朝日新聞》、《產經新聞》等在內的日本主流媒體是股份公司,股東的大部分是公司人員,在經營上跟政府沒有關系。你問假如陳光標要買它們,在這些媒體遇到經營上的困難的情況下,理論上買得到。但陳光標要買也一定需要大部分股東的同意。但被這樣的收購,報紙會失去公信力,讀者就離開。股東不可能支持。所以我覺得實際上像陳光標這樣的人不可能買到日本報紙。”“由於《朝日新聞》的股票主要擁有人野上傢族和村上傢族都希望世世代代擁有這些股票。所以目前出賣的可能性是零。所以這個和是不是中國人來收購沒有關系,外國人也好,日本人也好,都無法買走《朝日新聞》。”野島分析。各媒體的應對沖擊之道陳光標收購《紐約時報》的設想可能是受貝索斯收購《華盛頓郵報》的啟發,而後者的背景則是紙媒在網絡等新形式沖擊下的衰退,有人戲稱記者是一個正在消失的職業。不過世界各國的媒體均采取瞭一定的方式應對新沖擊,有些也取得瞭成功。以《紐約時報》為例,其網絡版、客戶端收費閱讀的策略皆取得瞭成功,初步彌補瞭紙質版廣告的下滑。董事長小蘇茲貝格就曾表示,未來將停止出版印刷版報紙,而主推網絡版報紙訂閱業務。2002年《紐約時報》收購瞭About.com公司,這是一個百科全書式的門戶網站,是美國最受歡迎的十大站點之一,它的加入為公司總收入的增長做出瞭突出貢獻。2006年《紐約時報》專門設置瞭關於組織轉型、數字化建設研究開發中心,同時《紐約時報》內部形成瞭細致的分工:技術部門把《紐約時報》從1981年以來的新聞都做瞭數字化,並進行瞭索引,將《紐約時報》擴展到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上;傳統采編部門加大瞭對圖片部門和多媒體部門的投入,讓網站上所呈現的形式更加豐富和互動。《紐約時報》甚至還有一個獨立研發團隊,以為未來五年到十年之後的技術做實驗。2011年3月,《紐約時報》面對新媒體的沖擊完成瞭一次重要轉變,它為自己的網絡版建立起付費墻(Paywall)制度,即對在線內容實行付費閱讀。《紐約時報》成為第一份這樣做的美國大眾新聞報紙。一年之後,《紐約時報》的數字發行量超過瞭紙質發行量。次年《紐約時報》及集團旗下《國際先驅論壇報》的訂閱收入首次超過廣告收入。這對報紙業的商業模式是一次顛覆—傳統的發行物往往80%的收入都來自於廣告。分析人士認為其中“付費墻發揮瞭巨大的作用”。2013年初,《紐約時報》宣佈將每月用戶可免費閱讀的文章數量從20篇降至10篇。《紐約時報》在網絡付費閱讀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而《經濟學人》則依靠充當顧問。其智庫(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EIU)的分析報告多針對企業和政府,可以說是世界各國政府的中立智囊團。EIU分析報告價格昂貴,一般隻有企業和政府才能承受得起。由EIU和《經濟學人》雜志發起的經濟學人大會(Economist Conferences)則是其保持成功的另一大功臣。經濟學人大會吸引的參會對象多是全球政要和跨國公司CEO,經濟學人出版集團的全球資源可想而知。“在日本,報業集團往往喜歡通過舉辦社會活動的方式盈利。每日新聞社的主營還是報紙《每日新聞》,但是會主辦棒球比賽等文化活動以及學術型研討會。針對紙媒不景氣的問題,從2001年左右開始也在做網頁新聞,最初是全免費可閱讀,從2013年10月份左右開始,想閱讀全部內容要付費的。”工作於日本媒體的丁丁告訴時代周報記者。盡管日本紙媒似乎還能依靠著堅強的紙媒閱讀習慣維持下去,但也有人批評日本報業已經錯過瞭新媒體轉型的最好時期。《朝日新聞》、《讀賣新聞》等都出現瞭一定的經營危機,甚至有聲音說,日本紙媒希望申請政府補貼。但如果這件事一定實現的話,無疑會對紙媒的獨立性構成危機。
新聞來源http://news.hexun.com/2014-01-16/161461817.html
世界大報背後的老板們 傢族報業傳統正在衰落台南大內汽車貸款
房貸台南新化房貸陳光標這位以被人稱為“暴力慈善”作秀行為而出名的中國商人,本次在美國沒有任何收獲。陳光標的上一次作秀是公然展示自己擁有的財產—將其以人民幣實物的形式展現,被估計大概有16億。然而距離《紐約時報》的市值依然有較大差距—擁有該報紙的上市公司目前市值23億美元。陳光標宣稱一個香港商人願意出資6億美元,而隻要《紐約時報》肯賣,自己不惜傾傢蕩產。路透社表示,《紐約時報》的董事會成員拒絕見陳光標。這傢報紙的董事長小亞瑟·蘇茲貝格(Arthur Sulzberger Jr)近期稱不會賣掉《紐約時報》。而公司發言人也拒絕評論陳光標收購事宜。除瞭因為自己特殊的名片而造就話題外,陳光標似乎隻收獲瞭嘲笑,一些中國新聞人在和時代周報記者交流時甚至表示羞於再談這件事。然而陳光標的失敗主要是源於他非常缺乏專業的做法,而並非《紐約時報》本身絕對不可收購,背後控制報紙的蘇茲貝格傢族也是人,如果在包括經濟在內的多個元素契合的話,收購《紐約時報》並非天方夜譚。本身,世界主要紙媒均非國傢所有,其老板的更迭是西方報業史上的常事。亞馬遜集團老總貝索斯收購《華盛頓郵報》一事已經引起瞭許多關註。新媒體時代,紙媒前途不明,更換老板在未來可能會更加頻繁。東海岸的美國傢族報業傳統陳光標被《紐約時報》拒之門外,基本就意味著不可能完成收購。因為盡管紐約時報集團屬於在紐交所掛牌上市的紐約時報公司,然而其股權結構卻意味著即使陳光標有再多的錢,強行惡意收購也是不太可能的。這也是由於《紐約時報》背後的傢族控制歷史傳統。奧克斯·蘇茲貝格傢族已控制《紐約時報》逾百年。其創始人是美國記者、政治傢、曾任紐約州副州長的亨利·賈維斯·雷蒙德。1896年阿道夫·奧克斯借瞭75000美元收購瞭瀕於破產的《紐約時報》。奧克斯在接辦《紐約時報》時就確定瞭時報的新聞報道原則:“力求真實,無畏無懼,不偏不倚,並不分黨派、地域或任何特殊利益。”1935年奧克斯去世後,其女婿蘇茲貝格接過時報發行人的大印。他領導《紐約時報》度過瞭經濟大蕭條的危機和二戰的艱苦歲月。《紐約時報》的真正騰飛來自於第四代發行人,蘇茲貝格的獨子,阿瑟·奧茨·蘇茲貝格。他勵精圖治,引進先進技術,開拓多元化經營。他在任30年,《紐約時報》走出瞭瀕臨崩潰的困境,積累瞭雄厚的物質基礎,1963年到1991年間,報紙的收入從1億元增長至17億美元,這一過程中,《紐約時報》也完成瞭由傢族式經營向市場式經營的轉型。然而,正是由於蘇茲貝格傢族希望長久控制這傢報紙,在上市時就設計瞭雙重股票結構。甲類股票公開上市流通,而乙類股票則由上市前私募投資者的優先股和普通股轉化而來,幾乎不流通。每股擁有1票表決權,而所有原始股份為乙類股票,每股擁有10票表決權。一旦有乙類股發生外部轉讓,該股份將立即轉為同等數量的甲類股。由於甲類股無法轉化為乙類股,而乙類股則可以轉化為甲類股,導致既可以獲得融資,又避免權力外流。以《紐約時報》來說,由於董事會中70%的成員由乙類股產生,甲類股僅負責30%。盡管80年代之後其乙類股也可以流通交易,但控股蘇茲貝格傢族仍然規定瞭族人的優先購買權以及乙類股絕對的投票權優勢,以此避免瞭惡意收購的可能性。而改變這種雙層股權結構,則必須得到傢族信托公司董事會8人中6票以上的贊成,這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即使陳光標真的能傾傢蕩產或者說服其他人和自己一起發起惡意收購,買下23億美元的《紐約時報》甲類股票,雖然他能獲得99.4%的分紅,他也隻有30%的投票權。所以他依然不可能獲得《紐約時報》的所有權。提及美國的傢族報業,格雷厄姆傢族和《華盛頓郵報》也不得不說。1877年,斯蒂爾森·哈欽斯(Stilson Hutchins)創辦瞭《華盛頓郵報》讓該報成為華盛頓特區首傢每日出版的報紙。1933年,由於經營不善,《華盛頓郵報》幾乎倒閉、被拍賣,《華盛頓郵報》的買主尤金·邁耶及其女婿菲利普·格雷厄姆(Philip Graham)重新建立瞭該報的信譽和經濟狀態。1963年,菲利普在弗吉尼亞州一個農場吞槍自殺。隨後,控制權落入菲利普的遺孀凱瑟琳·格雷厄姆手中,在凱瑟琳掌權時期,她從《新聞周刊》請來佈萊德利擔任副主編,兩人合作無間,攜手把《華盛頓郵報》推向輝煌,該報通過報道“水門事件”贏得國際地位,在他的監督下,《華盛頓郵報》在全國和全世界開設辦公室,《華盛頓郵報》和《紐約時報》一起成為美國最有聲望的報紙。2008年,凱瑟琳·格雷厄姆的孫女凱瑟琳·韋茅斯被任命為《華盛頓郵報》的出版人和行政總裁,她也因此成為最新和最後一個傢族繼承人。2013年,由於新媒體的沖擊,《華盛頓郵報》的經營每況愈下。但是很多人認為,特殊傢族制股權結構還是能夠讓《華盛頓郵報》在面對收購時有一定主動權,最終貝索斯的收購有巨額的溢價成分—價值5000萬的《華盛頓郵報》被2.5億美元收購。這種傢族報業傳統,由於廣泛存在於東部的舊殖民地各州,所以也被稱為“美國東海岸的傢族報業傳統”。甚至一些西海岸的著名報紙也是如此,比如《洛杉磯時報》,其最初創辦人為托馬斯·加德和內森·科爾。1882年8月由哈裡森·格雷·奧迪斯接辦。1917年交由奧迪斯女婿哈裡·錢德雷接管。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傳統正在瓦解,在《華盛頓郵報》被貝索斯收購以後,《紐約時報》是目前美國剩下的唯一一個傢族大報。《紐約時報》會以什麼方式應對未來的新媒體沖擊尚不得而知,但肯定的是,其不會輕易地被來自中國的富豪所收購的。都是默多克的報紙當美國的傢族報業正在走向終點時,大型新聞傳媒集團被認為是應對這個時代媒體劇烈變化的最主要工具。龐大的傳媒集團對傳統老牌報紙發起一次又一次讓人無法拒絕的收購。最終導致瞭:在幾十年前,人們熱情地討論著格雷厄姆的《華盛頓郵報》與蘇茲貝格的《紐約時報》的美國報業德比,然而在現在,大傢隻能說,噢,都是默多克的報紙。鼎鼎大名的新聞大亨默多克因為手下一系列小報的醜聞而享有不好的聲名。但實際上許多擁有悠久歷史和極高歷史聲譽的紙媒都是這位澳大利亞大亨的旗下之物。默多克擁有的新聞集團曾經擁有英國的《泰晤士報》、《太陽報》和《世界新聞報》。其中《泰晤士報》是英國最老牌的主流媒體,一向被認為是國際報界保守和穩重的象征。而《世界新聞報》則在2011年因竊聽醜聞而被關閉。在美國新聞集團擁有道瓊斯公司,而該公司擁有《華爾街日報(博客,微博)》等美國報紙。另外新聞集團還擁有著名的出版社公司哈珀柯林斯出版社以及大名鼎鼎的福克斯娛樂集團,該公司擁有20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和美國主要電視網之一的福克斯廣播公司。雖然在2012年,默多克宣佈新聞集團將分拆成為兩傢公司,一傢面向媒體行業,而另一傢則面向出版行業。但新聞集團毫無疑問是一隻龐大的“利維坦”( 《聖經》中的海中巨獸)。在擁有金錢和老道收購經驗的默多克面前,傳統的由傢族控制的媒體抵抗力不足。以新聞集團收購道瓊斯公司為案例。原本這傢公司屬於班克羅夫特傢族,該傢族當時隻掌握瞭道瓊斯公司24.7%的股票, 但擁有64.2%的投票權。這讓默多克的收購成為拉鋸戰,最終同樣是內部瓦解,由班克羅夫特傢族控制的非流通股股東的最終贊成率為54%,導致默多克收購成功。雖然道瓊斯公司及下屬的《華爾街日報》等落入默多克之手有內部鬥爭的原因,但如果沒有新聞集團強大的經濟力量和社會影響力,單單憑借開出一張支票,是無法獲得這些。如果說默多克的新聞集團會讓人感到厭惡,那麼同樣是處於大型傳媒集團的旗下刊物,英國的兩傢老牌媒體《經濟學人》雜志和《金融時報》則以其一貫的嚴肅性和品位贏得全球讀者特別是知識分子和商界精英的青睞。創立於1888年的《金融時報》屬於著名的培生出版集團(Pearson plc)。培生集團是一傢全球化的媒體公司,於1844年創立於英國倫敦。它是全球最大的教育公司及書籍出版商,旗下除瞭《金融時報》和《經濟學人》外,還擁有知名的出版商標朗文出版社(Longman)等。另外,英國最大的考試及專業評核機構Edexcel也是培生的成員之一。《經濟學人》雜志是經濟學人集團的全資子公司,而經濟學人集團則是一傢私人企業,一半的股份由私人股東控股,另一半則由《金融時報》所有。紙媒隸屬於大型新聞傳媒或者出版集團的情況普遍見於歐洲大陸,那些歷史悠久的知名媒體大部分都需要背靠一棵大樹。在法國,最有名的報紙是《費加羅報》,其隸屬於沙克報業集團。該集團在法國和比利時共擁有超過70種法語媒體。其總部位於巴黎。在2004年,達索工業集團收購瞭《費加羅報》隸屬的沙克報業集團。這傢集團其實和報業本身無關。達索集團是世界主要軍用飛機制造商之一,具有獨立研制軍用和民用飛機的能力,達索飛機制造公司多年來主要以軍用飛機為經營重點,如協和式超音速客機。雖然看起來,噴氣式飛機和法國資產階級喜歡的報紙沒有什麼必然的聯系,但毫無疑問,擁有工業巨頭的支持,可以讓這傢報紙在當今年代保持自己的一定品格而不用過於屈從經營壓力。在德國,著名的《明鏡》周刊也被兩傢出版集團控股,其中古納雅爾出版集團擁有《明鏡》周刊的一小部分股份,而著名的出版商貝塔斯曼集團擁有該出版集團74.9%的股份。日本報業強人歷史的終結盡管美國和歐洲擁有強大的報業傳統,但是世界上發行量最高的兩份報紙卻都在人口隻有1億多的日本,這一方面不得不讓人對日本人的閱讀熱情感到欽佩,另一方面也在另一方面佐證瞭日本報業經營者的實力。和主要西方國傢一樣,日本的巨頭報業集團,在早期都屬於富裕的私人老板。世界上發型量最大報紙《讀賣新聞》曾經擁有一個超級有名的老板—正立松太郎。由於在其領導下《讀賣新聞》獲得瞭非常大的成就,正立松太郎被稱為“讀賣中興之祖”,新聞界的人一般稱其為大正力。除此之外,還在日本社會的其他方面具有極高的影響,被人稱為職業棒球之父、電視之父、核電之父等。正立松太郎早年畢業於東京大學法律系,後來加入內務省成為一位官僚,後來更成為警視廳的警務部長。後來辭官下海,買下瞭當時經營不善的《讀賣新聞》。對報紙進行改革,獲得瞭較大發展,由於他在財界和政界有廣泛的影響力,曾擔任過二戰期間的法西斯組織大政翼贊會的總務,後來導致他一度被指定為戰犯而且被逮捕,不過最終沒有被起訴。在戰後,他廣泛推動日本職業棒球運動的發展,其擁有的棒球隊—讀賣巨人隊也成為日本體育史上最顯赫的名字。正立松太郎死後,他的長子正力亨繼承瞭父親的龐大商業帝國。到瞭正力亨之後,技術型人才渡邊恒雄執掌瞭這傢媒體,開創瞭一個新的階段。現任《讀賣新聞》總裁和社長的渡邊恒雄是政治記者出身,在日本政壇擁有很大的影響力,被稱為“一代政治記者”、“終身主筆”。而且和《讀賣新聞》的傳統保守主義立場不同,具有文人氣質的渡邊恒雄反對日本政治人物參拜靖國神社,致力於揭露日本的戰爭歷史。作為日本當代頭號政治記者,渡邊與戰後歷屆首相及實力派政治傢均有過從,在政界人脈甚廣、影響力極大,經他介紹,做政治傢、甚至首相秘書官的人亦不在少數。在日本,和《讀賣新聞》形成競爭態勢的主要是《朝日新聞》。兩傢媒體不但具有日本發行量第一和第二的位置,而且在政治立場上也是經常針鋒相對。《讀賣新聞》和《朝日新聞》常常被視為日本輿論左右翼的代表。《朝日新聞》1879年創立於日本大阪,1881年,村山龍平和上野理一獲得這傢報紙的經營權。1933年,村山龍平死去,上野傢族的第二代傢長上野精一成為《朝日新聞》的社長。從此以後,村山傢族和上野傢族的成員經常交替或者一起執掌這傢日本報紙。但二戰後,由於盟國整肅日本的媒體,兩大傢族的成員一度辭職,但後來還是回到瞭《朝日新聞》的社長職位上,隻不過公司架構進行瞭改組,不再是一傢獨大,而變成瞭股份制。“《朝日新聞》是一傢股份公司,但沒有上市,也不接受政府的資產。在戰前,主要股份在"社主"村山和上野兩個傢族那裡。這些股票世世代代留給子孫。”日本資深媒體人野島介紹。目前村山傢族和上野傢族大概保持瞭《朝日新聞》股票數量的約四成,所以嚴格意義上,他們僅僅是《朝日新聞》的主要股東而已。對於中國企業傢有沒有可能收購《朝日新聞》等日本主要媒體,日本資深媒體人大熊告訴時代周報記者:“首先要說包括《朝日新聞》、《產經新聞》等在內的日本主流媒體是股份公司,股東的大部分是公司人員,在經營上跟政府沒有關系。你問假如陳光標要買它們,在這些媒體遇到經營上的困難的情況下,理論上買得到。但陳光標要買也一定需要大部分股東的同意。但被這樣的收購,報紙會失去公信力,讀者就離開。股東不可能支持。所以我覺得實際上像陳光標這樣的人不可能買到日本報紙。”“由於《朝日新聞》的股票主要擁有人野上傢族和村上傢族都希望世世代代擁有這些股票。所以目前出賣的可能性是零。所以這個和是不是中國人來收購沒有關系,外國人也好,日本人也好,都無法買走《朝日新聞》。”野島分析。各媒體的應對沖擊之道陳光標收購《紐約時報》的設想可能是受貝索斯收購《華盛頓郵報》的啟發,而後者的背景則是紙媒在網絡等新形式沖擊下的衰退,有人戲稱記者是一個正在消失的職業。不過世界各國的媒體均采取瞭一定的方式應對新沖擊,有些也取得瞭成功。以《紐約時報》為例,其網絡版、客戶端收費閱讀的策略皆取得瞭成功,初步彌補瞭紙質版廣告的下滑。董事長小蘇茲貝格就曾表示,未來將停止出版印刷版報紙,而主推網絡版報紙訂閱業務。2002年《紐約時報》收購瞭About.com公司,這是一個百科全書式的門戶網站,是美國最受歡迎的十大站點之一,它的加入為公司總收入的增長做出瞭突出貢獻。2006年《紐約時報》專門設置瞭關於組織轉型、數字化建設研究開發中心,同時《紐約時報》內部形成瞭細致的分工:技術部門把《紐約時報》從1981年以來的新聞都做瞭數字化,並進行瞭索引,將《紐約時報》擴展到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上;傳統采編部門加大瞭對圖片部門和多媒體部門的投入,讓網站上所呈現的形式更加豐富和互動。《紐約時報》甚至還有一個獨立研發團隊,以為未來五年到十年之後的技術做實驗。2011年3月,《紐約時報》面對新媒體的沖擊完成瞭一次重要轉變,它為自己的網絡版建立起付費墻(Paywall)制度,即對在線內容實行付費閱讀。《紐約時報》成為第一份這樣做的美國大眾新聞報紙。一年之後,《紐約時報》的數字發行量超過瞭紙質發行量。次年《紐約時報》及集團旗下《國際先驅論壇報》的訂閱收入首次超過廣告收入。這對報紙業的商業模式是一次顛覆—傳統的發行物往往80%的收入都來自於廣告。分析人士認為其中“付費墻發揮瞭巨大的作用”。2013年初,《紐約時報》宣佈將每月用戶可免費閱讀的文章數量從20篇降至10篇。《紐約時報》在網絡付費閱讀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而《經濟學人》則依靠充當顧問。其智庫(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EIU)的分析報告多針對企業和政府,可以說是世界各國政府的中立智囊團。EIU分析報告價格昂貴,一般隻有企業和政府才能承受得起。由EIU和《經濟學人》雜志發起的經濟學人大會(Economist Conferences)則是其保持成功的另一大功臣。經濟學人大會吸引的參會對象多是全球政要和跨國公司CEO,經濟學人出版集團的全球資源可想而知。“在日本,報業集團往往喜歡通過舉辦社會活動的方式盈利。每日新聞社的主營還是報紙《每日新聞》,但是會主辦棒球比賽等文化活動以及學術型研討會。針對紙媒不景氣的問題,從2001年左右開始也在做網頁新聞,最初是全免費可閱讀,從2013年10月份左右開始,想閱讀全部內容要付費的。”工作於日本媒體的丁丁告訴時代周報記者。盡管日本紙媒似乎還能依靠著堅強的紙媒閱讀習慣維持下去,但也有人批評日本報業已經錯過瞭新媒體轉型的最好時期。《朝日新聞》、《讀賣新聞》等都出現瞭一定的經營危機,甚至有聲音說,日本紙媒希望申請政府補貼。但如果這件事一定實現的話,無疑會對紙媒的獨立性構成危機。
新聞來源http://news.hexun.com/2014-01-16/161461817.html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